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三国:开局就死了诸葛亮 > 第79章 清明祭英魂

第79章 清明祭英魂

姜维成功地以襄阳城为诱饵,使得吴、魏两国在南阳郡大动兵戈,大汉趁机置身事外,这是姜维在战略上的巨大成功。

然而,姜维并不满足于此,他要火上添油,再在魏国的雍、凉二州烧上一把火。

姜维的目光,此时转向了大汉的北方,魏国的西北部:羌人!

春秋时期,义渠羌部落建立了义渠国,其领域包括甘省东部、陕省北部、宁省及河套以南地区,后来被秦所灭。

到了汉代,羌人经过长时间的迁徙和分化,很大一部分羌人已经与汉民族逐步融合,但还保留着一些自己的特点或习俗。其实,羌人已经不再属于“异族”。

到了三国时代,羌人主要聚居于三个地区:一个是河湟地区,一个是塔里木盆地以南至葱岭的西域诸国,另一个是陇南至天山一带。

当初,汉武帝为开拓边疆,北击匈奴,西逐羌人,他在凉州设立四郡,广筑城池,隔绝了羌、胡之间的联系,并且加强对羌地区的统治,激起羌人和匈奴人的反抗。

在这之后的一百多年,直至东汉末年,仅仅是“东西羌”和“白马羌”就爆发了五次反抗大汉王朝的暴动。不过,由于羌人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组织比较松散,很快就被汉王朝镇压了下去。

十几年前,丞相诸葛亮修明政治,大汉朝廷对羌人实行的是“和夷”政策,主要以安抚羌人为主,同时重用姜维这个羌族将领,羌人与大汉之间几乎没有敌对关系;

而此时的曹魏,却斩杀多个部落的羌人首领,并袭击羌人,强征军需,引起凉州各地的羌人强烈反抗。

现在的雍、凉二州还在魏国的控制之下,但他们的主力都在争夺襄阳,无暇西顾,两州空虚。

如果领一军迅速越过这二州,进入羌人聚居区,宣传大汉的新政,使羌人像南人一样归顺大汉,等到时机成熟时,汉中兵马北上,羌人东进,雍、凉二州就唾手可得。

现在的羌人都以部落的形式存在,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更不是“五胡”时代乱华的那羌,当然,这些事只有刘闪才知道。

在刘闪看来,姜维的计划确实非常完美,但还是激起朝上多数文臣的反对,或许就因为姜维是羌人,或许是他们身为汉人在骨子里的那种优越感。

刘闪自认为勇猛比不过那些武将,谋略比不上姜维,论治国比不上蒋琬,论聪明比不上黄月英。就因为他是穿越者,拥有“上帝视角”,比这个时代的人多了一点阅历而已。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刘闪存有“民族大一统”的思想,与这个时代的人截然不同,他也知道现在的羌地跟南中一样,将来都属同一个国家,自然对姜维的建议持支持态度。

因此,刘闪坚定地排除异意,坚决地支持姜维领兵前往。不过,刘闪觉得不差这一点点时间,因为很快就是24节气中的“清明”节。

清明节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其来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到了汉代甚至更早的时候,清明节已经演变成祭祀先祖的日子。

在一千多年之后,清明节更是上升到缅怀先辈和英雄烈士的传统节气。刘闪希望将这种风俗提前到现在,趁着“大汉英雄纪念碑”落成之日,祭奠死去的英灵,同时激励军中将士,在百姓中建立起“参军光荣”的理念。

位于成都南门的“大汉英雄纪念碑”,还在修建时就引来百姓的密切关注,因为百姓们已经从各地的榜文中获悉,所有为大汉复兴而死的兵将,他们将与大汉的前“车骑将军”张飞、前“前将军”关羽、前“骠骑将军”马超,以及大汉的丞相诸葛亮等人一样,名字被篆刻于碑上,并有专门的史官记录其生平,使之名留青史。

因此,这座“大汉英雄纪念碑”的建造,受到了蜀中百姓的大力支持。

在今年的清明节,大汉皇帝将率文武百官,亲自前来祭奠的消息不胫而走。一国之君,亲自祭奠臣子或普通兵卒,这种事情从来都没有发生过。

在这个时代,“皇权至上”的观念早就深入人心,百姓们都不相信这种事情会生。因此,一大早就有数千百姓前来围观,一探真伪。

这日清晨,当身着素衣的刘闪,以及朝中的文武百官出现在碑前时,百姓们终于相信传闻非虚,无不感动得热泪盈眶。

一群精心挑选的兵卒手捧花环,迈着整齐的步伐来到碑前。

刘闪首先接过花环,面向纪念碑庄重地躬身行礼,在这之后,一百多名文武官员也陆续送上花环并行礼。

按照事先设定的程序,花环进献完毕后,将由刘闪宣读祭辞。

然而,刘闪接过孙玄送上的白娟,庄重地来到碑前,正欲高声诵读时突然傻了眼!

刘闪似乎忘了:自己还没有完全认识这个时代的文字!孙玄撰写的祭文,连个标点符号也没有!

卧槽!怎么会在这种庄严肃穆的场合出岔子?

刘闪恨恨地看着手上的白绢。

此时,文武官员和数千百姓都在盯着,刘闪也不慌乱,他面向碑身躬身行礼,稍稍拖延了片刻时间,脑中已有了基本的大纲,稍稍整理之后朗声念道:

“自恒灵帝始,汉统衰弱,国乱岁凶;自黄巾之后,群雄并起,生灵涂炭;为平天下之乱,为安四方百姓,昭烈皇帝,顺天继皇;为复汉山河,壮士赴战场,生当斩敌寇,至死亦不降;天地同泣,举国同殇。”

刘闪躬身行礼,脑中迅速整理言辞,然后继续念道:“壮士虽已去,生者当更强,值此清明际,全民寄哀伤。”

刘闪又在躬身行礼,文武官员也跟着行礼。

此时的孙玄却汗流浃背,因为这根本不是他拟好的祭文!

在孙玄看来,这篇祭文,不符合传统祭文的格式,许多地方用词不当,而且跟大汉皇帝的身份不符。

不过,孙玄在纳闷之际,细细品来,抛开那些不当的用辞,它表达的意境,比自己拟的要好得多。

孙玄仍在大汗淋漓,刘闪已经转过身,面向文武官员和后方的百姓,高举右手大声说道:

“朕乃汉之君,值此汉佳节,率我汉臣民,祭我汉英魂;愿我汉儿郎,入我汉家军,拓我汉山河,复我汉天下!大汉万年!大汉万年!”

“陛下万年!大汉万年!”

“陛下万年!大汉万年!”

文武官员和现场百姓齐声高呼,现场气氛既悲壮又热烈,不少人已经热泪盈眶,身为大汉臣民的自豪感和责任感空前高涨。

祭祀活动结束后,刘闪就在“大汉英雄纪念碑”前向大将军姜维下令,令他尽快整顿兵马,择日挥师北伐,光复大汉山河。

全场百姓闻之,震天动地的欢呼声经久不息。

--

作者有话说:

PS:关于姜维的民族,在历史上确实有很大的争议,认为他是汉族和羌族的各占一半,并且都能拿出史料证明自己的观点。仅从本书“民族大一统”的情节需要,作者将其认定为羌人,各位读者朋友不必深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