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三国:开局就死了诸葛亮 > 第97章 子午谷奇兵

第97章 子午谷奇兵

下午未时,在“子口”据险而守的一千魏军兵卒仍在昏昏欲睡。

多年以来,蜀军不停地袭扰雍、凉二州,每次西边打得火热时,紧邻长安的“子口”仍旧安闲无比。

成千上万的箭矢密集地落下,许多魏卒还在睡梦中就丢掉了性命。

当蜀兵冲到近前时,能拿起戈矛抵抗的魏卒已经不足百人,胜负已分。

大批蜀兵从栈道鱼贯而出,半个时辰之后,一支四千人的轻装步卒在“子口”集结完毕,未作休整就直奔魏国的蓝田大营。

子口后方的栈道里,蜀军的步卒仍在不停地涌出,待集结完毕之后,魏延和马岱各领三千兵卒,迅速往武关和潼关而去。

……

在蜀军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引大军自汉中往西北方向进军,出祁山后在天水郡招降姜维,然后由马谡和王平屯重兵于街亭,以确保粮道的畅通。

诸葛亮素来用兵谨慎,他希望出陇山后从安定郡往东,“沿平坦大道行军,既稳且安”。

此时的魏延则认为诸葛亮是在舍近求远,不适合“出奇制胜”的用兵法则,建议由子午道出兵,快速攻取长安。

魏延的这个建议,就是众所周知的“子午谷奇谋”。

子午谷,呈南北纵向,长约三百三十公里,北起陕西省长安县西南秦岭山中,南至汉中的石泉县;北方靠近关中的一侧称“子口”,南方靠近汉中石泉的一侧称“午口”。

子午谷中的“子午道”,是出蜀的四条古道之一,由于秦岭山脉郡山的阻隔,其间悬崖绝壁林立,绝壁栈道无数,其山势之险峻,途径之恶劣,困难程度远超其他三条路线。

诸葛亮之所以否定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其原因非常多,除了常人普遍认为的“险要”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其实是以下几点:

首先,就算魏延的骑兵能占领长安,这也只控制了关中平原的西部,待增援的魏国大军赶到之后,蜀军必将在长安附近的平原地区,与装备精良的魏军展开决战,这对擅长复杂地形作战的蜀军来说非常不利。

其次,就算魏延能攻克长安,但长安的东面还有潼关和武关。在魏延的计划中,从子午谷而出的蜀军,只能是轻装步卒,他们不可能携带大型攻城装备,自然没法攻取这两座关隘,只能被阻在关中平原的西部。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魏延能坚持到诸葛亮的大军前来汇合,蜀军仍会面临与魏军决战的境地。

由于蜀军主要以步卒为主,而魏国则是高速的骑兵和重装步兵,双方兵种的优劣非常明显,不用决战就可预知胜负了。

再者,就是粮草军资的供给问题。一旦关中地区成为主战场,蜀军的粮草军资供给,只能从汉中翻越秦岭而来;而魏军可以从河东、中原方面进行补给,自然比较方便。如此一来,蜀军必然不能久持。

魏延除了勇猛之外,他用兵更喜欢“以奇胜”。其实,他追随诸葛亮北伐期间,不仅提过“子午谷奇谋”,还提出过“斜谷奇谋”。这个计划稍稍回避了“子午谷奇谋”的弊端,并做了极大的改进和完善,更具有实战性。

“斜谷奇谋”仍是以奇兵偷袭为主,按魏延的计划,由诸葛亮率主力兵团出斜谷攻略关中各地,自己则以轻装步兵高速出子午谷,不攻长安而迅速东进,从背后夺取并坚守潼关、武关等险要之地,将魏国援军拒于潼关和武关以东,然后夺取关中西面的各个郡县,站稳脚跟后再图东进。

在最后一次北伐时,素来主张“以正合”的诸葛亮,大胆地采用了魏延的“斜谷奇谋”,就是从褒斜道出兵。不过,诸葛亮还是没有全部按魏延的计划而行。

诸葛亮没有用此计,或许是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或许是考虑到潼关和武关的易守难攻。具体情形如何,刘闪和姜维都只能猜测了。

姜维夺取雍、凉二州之粮,将羌地纳入大汉的版图,不论是着眼于长远还是当前,这个计划确实完美,刘闪也赞赏不已。

然而,刘闪和姜维都忽略了“胡人参战”这个变数,更低估了魏国保粮守土的决心,以致于战争的强度和规模完全不受蜀军的控制,一度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

曹叡御驾亲征的时候,姜维的战略意图还没有完成。此时,如果雍州的蜀军迅速撤回汉中,则凉州的魏延、迷当就很被动:他们既要面对胡人的威胁,也有被魏军切断退路,从而导致全军覆没的危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