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我们是东北抗日联军!"赵刚站在马车上对俘虏的伪军喊话,"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愿意抗日的跟我们走,想回家的放下武器滚蛋!"
最终有三个伪军选择加入,其他人被放走。!我′得?书¢城¨ `最_歆?璋!結`哽*欣,快~赵刚知道这样会暴露他们的存在,但眼下更需要用胜利鼓舞群众。果然,当他们带着战利品回到杨家沟时,整个村子都沸腾了。
"听说了吗?杨司令的队伍回来了!"消息像野火般在周边村落蔓延。接下来的日子里,不断有青年偷偷跑来要求加入。赵刚把他们编成三个小组,由老战士带领进行基础训练。
一个月后,这支小分队己经发展到五十多人,建立了三个秘密联络点。赵刚每天忙得脚不沾地——训练新兵、策划行动、编写传单...他的脸颊凹陷下去,眼睛却亮得吓人。
"连长,你得休息。"小李把一碗热汤塞到他手里,"你是我们的主心骨,不能垮。"
赵刚接过汤碗,突然问:"小李,想家吗?"
姑娘愣了一下,眼圈红了:"想,特别是想我妈包的饺子..."她很快又挺首腰板,"但比起当亡国奴,我宁愿在这里战斗!"
赵刚望向窗外。早春的东北,积雪开始融化,远处山峦的轮廓在月光下如同巨龙的脊背。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关东军绝不会容忍心脏地带出现抗日武装,更大规模的扫荡必将到来。
清晨的露水沾湿了赵刚的裤腿,他蹲在老杨头家的土炕上,借着窗缝透进来的微光,再次检查那个生锈的铁盒。昨天战斗的疲惫还留在骨子里,但那张写着"牡丹江电台"的纸条让他一夜未眠。′看+书`屋¢暁?税¢蛧^ ^免·废*阅-独*
"老杨叔,这个电台信息可靠吗?"赵刚压低声音问道,手指轻轻摩挲着己经泛黄的纸条。
老杨头往烟袋锅里塞着烟叶,火星在昏暗的屋内一闪一闪:"三年前的事了。那时抗联还没被打散,杨司令说过,要是队伍失散,就通过这个频率联系。"
赵刚心头一震。杨靖宇将军牺牲前留下的联络方式,很可能是东北地下党最后的生命线。他将纸条小心地折好,塞进贴身的衣袋:"我们得想办法弄台无线电。"
"连长!连长!"王柱风风火火地闯进来,脸上带着掩不住的兴奋,"咱们在战利品里发现了这个!"
赵刚接过那个用油布包裹的方盒子,心跳陡然加速——这是一台便携式军用电台,虽然外壳有磕碰,但看起来基本完好。
"鬼子运输队怎么会有这个?"老杨头眯起眼睛。
王柱挠挠头:"俘虏说这是送去维修的,原本是前哨站的设备。"
赵刚立即召集人手。队里恰好有个叫周文的战士,参军前在天津洋行做过无线电维修工。
"能修好吗?"赵刚盯着周文摆弄那些复杂的零件。
周文推了推用树枝临时做的眼镜:"少几个零件,但基本功能应该能用。"他抬头看了看赵刚,"问题是,我们不知道密码本啊。"
赵刚掏出那张纸条:"试试这个频率,2185千赫。呼号'北斗'。"
山洞里顿时安静下来,只有周文调试旋钮的"咔嗒"声和电台发出的"沙沙"杂音。·y,p/x?s+w\.,n\e_t~所有人都屏住呼吸,仿佛那台冰冷的机器能带来救赎的希望。
"等等!"周文突然压低声音,调整着音量旋钮,"有信号!"
杂音中隐约传来规律的"滴滴答答"声。赵刚虽然不懂电报码,但从周文骤然亮起的眼神中读出了答案。
"是'北斗'!他们在回应!"周文的手有些发抖,铅笔在纸上快速记录着点划符号。
电波持续了不到一分钟就中断了。周文对照着老杨头提供的一份简易密码本,艰难地破译着那段讯息。
"明...日...子...时...同...频...率..."周文一字一顿地念着,"等...待...山...鹰..."
"山鹰?"王柱疑惑地看向赵刚。
赵刚感觉一股热流涌上心头:"是我的代号!出发前李政委定的。"他攥紧拳头,"他们还活着!东北的地下党还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