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千多年后,樊城属于襄阳的一个区。秦王嬴政26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后,置郡设县,樊城隶属南阳郡;建安13年(公元208年),曹操取樊城,置襄阳郡,后又复为南阳郡。
上一次的“襄阳之战”,史上又称“樊城之战”或“襄樊之战”,蜀将关羽一共投入五万多兵马。
关羽见襄阳城防坚固,实难攻取,于是绕道攻打一水之隔的樊城;关羽起初攻势凌厉,水淹樊城,擒于禁斩庞德,几乎胜券在握,曹操甚至有了迁都之念。
然而,魏将曹仁坚守待援,吴国孙权派吕蒙偷袭荆州,关羽军团腹背受敌,战局陡转直下,由于魏国强援助守,关羽最终未能攻下襄阳,而荆州已失,只能败走麦城。
襄阳之战,是关羽一生中最闪光的一仗,也是最失败的一仗,他战术上的成功没能掩盖战略上的失败。
正是这一战的惨败,大汉失去了荆州,也失去了逐鹿中原、复兴汉室的最好的时机。
自黄巾起义至现在的三国鼎立,在这几十年中,就算吴、蜀两国在结盟状态时,相互之间的明争暗斗也从未停止。赤壁之战曹操兵败北还之后,荆州争夺、周瑜之死、襄阳之战无不如此。
当年,先皇刘备为报关羽之仇,倾全国之兵杀入吴境,夷陵之战惨败之后,大汉从此一蹶不振,诸葛亮及时与吴国重结盟好,几次北伐时双方再无兵戈。
然而,诸葛亮去逝后,吴国立刻撕毁盟约兵进永安,幸亏姜维力挽狂澜,反夺吴国的城池,还让吴国损了二十余万兵马。
就在这时,北方的曹魏瞅准时机,派满宠和司马懿两线出兵进犯吴境。
吴、蜀两国为了各自的利益,马上又放下仇怨结为盟友。用后世的话来说,吴、蜀两国之间,确实是“相爱又相杀”的一对好基友。
两国虽有盟约,孙权也不傻,他时刻提防着姜维。当姜维连丢编县、荆门、当阳三城之后,孙权便停止向秭归运粮,直到夺回这三座城池之后,吴国才继续依约运粮。
“大将军,襄阳城占据地利,城池坚固,易守难攻;今,我借道吴境伐魏,应该尽快结束战事,不宜多作拖延啊!”
“前阵子,我与司马懿皆在相互试探。”姜维平静地说道:“今,我在南郡的兵力已经达十一万,与司马懿的十二万相差已经不多;我也熟悉了司马懿的路数,可以考虑攻取襄阳了!”
“大将军,我若取襄阳,唯有沿汉水而上攻其北门,或攻其南门……”
“不!我只能攻其南门!”姜维胸有成竹地说道:“我并无足量的战船沿汉水而上!”
众将见姜维似有计策,于是不再说话,姜维接着说道:“我只能从中路的宜城北上,或是翻越荆山先取南漳,再沿东北而上;司马懿也料我只能攻南门,所以他的兵力,全都部署在襄阳以南。”
众将点点头后,姜维令道:“张绍、傅佥,吴班、吴懿,关索、罗宪,你六将兵分三路,各领两万兵马,即刻北上,在宜城外三面扎寨,留空北门。”
“诺!”
……
成都。
“陛下,这是最新的战报,双方仍旧没有较大的兵马变动。”
刘闪查看姜维的兵马部署后,似乎自言自语地说道:“上次的襄阳之战,历时七月有余,我大汉惨败,损兵折将!”
“陛下……”
“这一次,魏国投入十五万大军,司马懿纵然全军覆没,对魏国也无伤大雅!然,我大汉但却投入了全国八成以上的兵力!这场大战,将是我大汉的“国运之战”!”
“陛下,大将军用兵如神,将士们无不奋勇拼杀,我大汉的壮士必能凯旋!”
“第二批药品做好没有?”
“陛下,昨日已经做好,与另一批军械装车待运!”
“装车待运?”刘闪不解地问道:“我不是交待过,做好一批,马上就送去临沮吗?”
“陛下,半月前,你令张翼送那批物资前往,他尚未返回,所以……”
“成都城还剩多少兵马?”
“回陛下,张翼将军带去八千,目前城中还剩两千。”
“传朕口谕,立刻有偿征招两万百姓,协助转运物资;所有物资只要凑足一批,马上送往临沮,不得拖延!”
“诺!”
刘闪说罢,又起身往科技局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