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向朗来使时,他在殿上唯唯诺诺,被魏国众臣揶揄嘲讽,却不敢出言顶撞或辩解;
向朗此番来使,显得趾高气昂,自然引得魏皇曹叡和朝臣的不满。
在他们看来,现在的形势虽有不同,但还不是一个外臣放肆的时候。
不错,蜀将魏延出散关剑指长安,魏国朝中一时之间确实手足无措。不过,在朝臣看来,蜀军只是侥幸占得先机,只要魏国严守潼关和武关,洛阳就稳如泰山,待调集兵马,将魏延赶回大散关,这并非难事。
因此,向朗如此趾高气扬,在殿上如此猖狂,朝臣们实在想不明白其中的原因。
“陛下,虽说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但我与蜀国一直处于敌对状态,双方不通来使已有多年!今日,就算斩向朗于殿前,对我大魏也没任何影响,反而能激励魏国朝野的士气!请陛下下令,速斩向朗!”
“哼!我大魏雄兵百万,良将千员!岂容你这边陲小国的使臣在殿上撒野!”曹叡大手一挥,威严地喝道:“来人!推出去斩!”
“哈哈哈!”向朗毫无惧色,朗声大笑道:“老夫此番来使,早就将性命置之于外!不过老夫相信,你们还斩不了我!”
向朗在殿上自称“老夫”而不称“外臣”,足见他对曹叡的蔑视。
“哦?这么说来,你的脖子比朕的钢刀还硬?朕今日倒想见识见识!”曹叡满不在乎地说道,朝上众臣皆大笑不已。
“老夫烂命一条,死不足惜!不过,你们斩我之前可要考虑清楚!如果老夫被斩于殿前,司马仲达、曹昭伯等人的性命,也将不保!”
曹叡猛吸一口凉气,终于发现有什么不对劲,急令刀斧手先行退去,小心地问道:“不知向公来使,可有要事?”
“哼!”向朗慢条斯理地整理好衣衫,环视着朝中众臣,高昂着头,紧握着手中的符节一语不发。
“来人!给大汉使臣向公看坐!”曹叡令道。
一名内侍取来坐席,正要放下时,却发现曹叡的眼神不对。内侍犹豫片刻后,赶紧将坐席挪到陈群的旁边,向朗这才跪坐上去。
“外臣此番前来,是奉大汉皇帝之命,全权处理魏国俘虏司马仲达、曹昭伯等人的去留之事。”
向朗很聪明,他先用“俘虏”二字表达出那些魏国将领的处境,再用“去留”二字,委婉地表达出自己可以做出的选择:要么杀,要么释放。
曹叡和众臣皆是一脸的愕然。
“陛下,你与众臣,难道还不知道?襄阳城已被我大将军攻克!贵国的大将军曹爽,包括司马懿以下十几名“校尉”以上的将领,皆被我军俘获……”
“向朗!休得胡言乱语!休要危言耸听!”
“哈哈哈!”向朗放声大笑,将前日路过襄阳时的见闻原原本本地说出。
曹叡和众臣闻之无不惊恐,虽然没有详加查证,但已经信了七八分。
“不知……向公是何意?”
曹叡关心司马懿和曹爽的安危,正要相问时,大司空陈群却抢先发问。
这也是陈群最关心的问题,因为被蜀军俘虏的陈泰正是他的儿子,陈佐和陈坦也是他的族子。
这个年代的战争中,并没有交换俘虏或双方将领的先例。对于俘虏的敌国士卒,无非就是招降或释放,也有大量屠杀的先例,不过这是极少数。
对于被俘虏敌国的统兵将领,这就大不相同了:如果对方不愿投降,一般都会被处斩,不经过招降直接处斩的先例极多。
“外臣此番前来,正是与陛下协商此事!”向朗见好就收,语气谦卑了不少:“我家陛下的意思,可以释放司马仲达和曹昭伯!”
向朗说到此处,便不再言,曹叡心领神会,急忙问道:“不知,你家陛下有何条件?”
“陛下,由于今年蜀中各地欠收,民间饿殍遍野,我皇心系百姓之饥寒,希望魏国能接济少许粮饷。”
“原来如此,你家陛下心系百姓,实乃明君。既然蜀中欠收,我大魏,为全天下百姓的生计考虑,接济些粮食,这并无不妥。”
曹叡也很聪明,他明知向朗是索要粮饷,以换回俘虏,他为了颜面上好看一些,用了“接济”二字,向朗也不在乎这个细节。
“陛下大仁大义,外臣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