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刚推开家门,屋内暖黄的灯光驱散了初冬的寒意,却驱不散他心头的凝重。¨狐?恋+蚊¢学¢ ,吾?错′内`容~妻子小李正坐在炕沿边,借着油灯的光亮,轻轻拍打着襁褓中熟睡的小念朝。孩子粉嫩的小脸在柔和的光线下显得格外安详。
听到开门声,小李抬起头,脸上带着温柔的笑意:“回来啦?饿了吧?灶上还温着粥……”她的声音在看到赵刚紧锁的眉头和疲惫却异常严肃的神情时戛然而止。
“怎么了?”小李放下手中的针线活,起身迎上来,敏锐地捕捉到他身上不同寻常的气息。她太了解自己的丈夫,这种神情,往往意味着巨大的责任和未知的风暴。
赵刚脱下带着寒气的外套,走到炕边,低头凝视着女儿恬静的睡颜,手指轻轻拂过她柔软的发丝。这份宁静,与他即将踏入的漩涡形成了刺目的对比。
“组织上……给我派了新任务。”赵刚的声音低沉而清晰,打破了屋内的宁静。
小李的心瞬间提了起来,但没有打断,只是静静地看着他,等待下文。
“要去莫斯科,”赵刚抬起头,目光与小李交汇,“作为高级代表团访问苏联的先遣组负责人,三天后出发。”
“莫斯科?”小李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被更深的忧虑取代。她立刻明白了这个任务的分量。在这个节骨眼上,让赵刚这个“朝鲜通”秘密先行前往莫斯科,目的只有一个——朝鲜半岛那日益浓烈的战云。\n\i,y/u_e?d`u`.?c′o¨m`她想起了金策不久前带来的消息,“大战随时可能爆发”。
“是为了……三八线那边的事?”小李轻声问道,语气是肯定的。
赵刚沉重地点点头:“嗯。去摸清苏联人的真实想法,斯大林对金将军‘统一计划’的态度,他们对美国介入的评估……还有,建立一条紧急联络通道。风暴眼,就在三八线。”他说着,走到桌边给自己倒了杯水,冰凉的液体滑过喉咙,却浇不灭心头的焦灼。
小李沉默了片刻,眼神复杂地看着丈夫。她知道这个任务有多重要,也知道有多危险。深入莫斯科的情报中心,刺探苏联最高层的核心意图,这无异于在刀尖上跳舞。她走到赵刚身边,没有劝阻,只是将手轻轻覆在他紧握水杯的手上,传递着无声的支持和担忧。
“三八线……”小李的思绪飘回了过往,那段在朝鲜并肩作战、收集情报的日子,“你知道吗?这条线,原本只是地图上一条毫无意义的划线。”
赵刚看向她,带着一丝询问。
小李的声音平缓下来,带着一种讲述历史的沉静:“我在后方整理情报时,看过一些资料。这条北纬38度的线,最早是日本和沙俄密谋瓜分朝鲜时提出来的,一个在1896年,一个在1904年,但都因为分赃不均没搞成。·d+q·s-b¨o-o·k·.*c′o\m′”
赵刚有些意外,他只知道三八线是美苏划分势力范围的结果,却不知其渊源如此之深。
“真正让它变成军事分界线的,是日本人自己。”小李继续道,“1945年2月,日本眼看形势不妙,就把朝鲜半岛的驻军以三八线为界一分为二,北边归关东军管,南边归本土大本营管。后来他们想统一指挥权,让朝鲜总督兼任关东军总司令,结果被裕仁天皇给否了。”
“所以,当苏联红军横扫关东军、向朝鲜北部推进的时候,美军主力还在几百公里外的冲绳?”赵刚立刻明白了其中的关键,“日本突然投降,朝鲜半岛瞬间成了权力真空?”
“对。”小李点头,眼神锐利起来,“美国人急了。他们根本没想到战争结束得这么快,自己的地面部队离朝鲜还远着呢。就在那种慌乱的情况下,为了抢在苏联人之前控制尽可能多的地盘,也为了避免双方军队首接冲突,美国方面就急匆匆地提出了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接受日军投降、分别占领的方案。苏联当时急着巩固在东北和北朝鲜的既得利益,大概也没想到美国人划这条线后来会变得这么重要,就同意了。”
她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历史的荒谬感:“杜鲁门自己后来都回忆说,国际会议上压根没讨论过用三八线做分界线这事。这完全是个仓促之下的应急方案,充满了偶然性。谁能想到,短短几年,这条临时划下的线,就成了两个阵营、两个朝鲜尖锐对峙的前沿,成了随时可能引爆大战的火药桶呢?”
赵刚听完,深深吸了口气。妻子清晰而简练的讲述,让他对脚下这片土地即将面临的危机有了更深的历史纵深感。这条看似简单的纬度线,背后是列强的博弈、战争的偶然和历史的吊诡。它不仅是地理的分割,更是冷战铁幕在东亚的具象化。
“仓促的划线,却成了民族分裂的鸿沟……”赵刚的声音带着沉痛,“现在,这条线上的火星,己经快要烧起来了。金将军的决心己下,苏联的态度暧昧不明,美国虎视眈眈。我们夹在中间,既要维护新生共和国的安全,又不能坐视友邻陷入战火……莫斯科这一趟,非去不可。”
他看向妻子,眼中充满了歉意和坚定:“只是……又要辛苦你和念朝了。”
小李摇摇头,眼神温柔而坚毅:“说什么辛苦。你在上海滩枪林弹雨里救我出来的时候,我就知道这辈子注定要跟着你担惊受怕了。家里有我,你放心。倒是你……”她伸手替赵刚整理了一下衣领,动作轻柔却带着力量,“莫斯科天寒地冻,人心更复杂。瓦西里少校……希望他真的还念着白石滩的旧情。你一切都要小心,记住,‘青松’不仅要挺拔,更要懂得在风雪中保全自己。我和念朝,等你平安回来。”
小念朝在睡梦中咂了咂嘴,仿佛在应和母亲的话语。赵刚看着妻女,胸中涌动着复杂的情感——有对使命的沉重担当,有对离别的深深不舍,更有守护这份安宁的决绝。他伸出手,将小李和孩子一起轻轻拥入怀中。窗外,北平的冬夜寂静无声,而遥远的莫斯科风雪和朝鲜半岛的阴云,己悄然压在了这位“青松”的肩头。
“我会的。”赵刚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像是在对妻女承诺,也像是在对自己立誓,“为了家,为了国,为了这条仓促划下却浸满血泪的线不再燃起更大的战火……我一定会回来。”
“对了,我小时有个玩伴,也算是我的大哥,叫安英,就在莫斯科,如果有机会了,一定要替我去看看这位大哥哥”,赵刚点头答应。
三天后,一架涂装着民用标志的运输机,从南苑机场悄然起飞,冲破华北平原的薄雾,向着遥远的北方,向着冰雪覆盖的、暗流涌动的莫斯科飞去。
机舱里,赵刚闭目养神,脑海中反复推演着抵达后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和预案。瓦西里·伊万诺维奇……老朋友,三年了,你是否还记得那个在朝鲜一起喝伏特加、一起打鬼子的中国兄弟赵刚?莫斯科的风雪,能否掩盖住远东即将燃起的冲天战火?而这一次的重逢,又将揭开怎样惊心动魄的棋局?
飞机轰鸣着,载着“青松”和沉甸甸的使命,没入北方的云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