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血洒山河 > 第 102章 伏龙芝军事学院

第 102章 伏龙芝军事学院

钻进冰冷的电话亭,他深吸一口气,掏出几枚特定的硬币,拨通了一个记忆中的、看似普通却通往特殊中继站的号码。+l!u′o·q!i-u/y!d!.*c^o+m+线路接通后,他没有说话,只是用手指在话筒上,以一种独特的、有节奏的力度,轻轻敲击了五组长短不一的信号。

“笃…笃笃…笃…笃笃笃…笃笃…” 清脆而规律的敲击声在狭小的空间里回荡,如同心跳的鼓点,将那条用伏特加和战友情谊换来的、足以震动远东局势的绝密情报——“苏联高层己默许,金将速决”——以最原始也最安全的方式,穿透莫斯科的寒夜,紧急发往万里之外、正为新生的共和国命运而殚精竭虑的中枢。

放下话筒,赵刚靠在冰冷的玻璃壁上,长长地呼出一口白气,在玻璃上凝成一片模糊的霜花。窗外,克里姆林宫尖顶上的红星在风雪中依旧固执地闪烁着红光。他知道,自己传递出去的这条情报,很可能就是点燃那根引信的火星,或者,是试图在爆炸前拆掉引信的那把关键钳子。无论结果如何,风暴,己经无可避免地被推向了临界点。他拉低帽檐,再次汇入风雪弥漫的莫斯科街头,身影迅速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莫斯科的清晨,天空呈现出一种冷冽的铅灰色,细雪如粉,无声地洒落在庄严而肃穆的伏龙芝军事学院那巨大的花岗岩建筑群上。肃杀的空气中,隐约传来操场上整齐划一的口令声和沉重的脚步声,透着一股铁血的味道。

赵刚裹紧了大衣,站在学院那标志性的、带有巨大红星和青铜浮雕的宏伟拱门前。他刚结束了一项极其重要且耗费心力的任务——将瓦西里酒后透露的关于苏联对朝鲜“默许”的关键情报,通过最隐秘的渠道送回了国内。此刻,紧绷的神经稍稍松弛,心中那份对妻子的承诺便浮了上来:找到她的哥哥,安英。¨3*叶-屋? !埂*鑫`最?哙¨

凭借小李提供的线索和国内通过特殊渠道传递过来的确认信息,赵刚顺利通过了门岗的核查(当然,是以一个经过精心伪装的、有合理理由的“中国军事观察员”身份)。一位年轻的苏联军官学员引领着他,穿过积雪覆盖的宽阔广场,走向一栋有着高大拱窗、散发着浓厚历史气息的古老建筑。

在一间挂着“合同战术教研室”牌子的办公室里,赵刚见到了安英。

眼前的男人身材挺拔,穿着笔挺的苏军少校常服,面容刚毅,线条分明,眼神锐利而沉稳,眉宇间依稀能看到的几分影子,但气质却截然不同,带着军人特有的干练和一丝长期浸染于军事学术的严谨。他看到赵刚,眼中瞬间闪过一丝难以抑制的激动,随即被迅速压下,转化为一种克制的、带着审视的亲切。

“赵刚同志?”安英伸出手,声音低沉有力,带着一点东北口音,但己被俄语腔调和军校的规范用语打磨得圆润了许多。

“安英同志!”赵刚紧紧握住他的手,感受到了对方掌心的力度和常年握枪留下的薄茧,“终于见到你了!李真(小李的名字)她……非常挂念你!她很好,我们在朝鲜结了婚,现在在哈尔滨,孩子叫念朝。”

“念朝……”安英低声重复了一遍这个名字,眼中掠过一丝温情和复杂的思念,随即化为更深的坚毅,“好!好!知道她平安就好!孩子都有了……时间过得真快。”他深吸一口气,用力拍了拍赵刚的肩膀,“小真在信里说了很多你的事。能在战火中找到她、保护她,还……还成了我的妹夫,我得谢谢你!”他的语气真诚而感慨。

寒暄过后,安英恢复了军校教官的干练。“走吧,既然来了,我带你看看这座‘红军大脑’,这可是与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美国西点军校以及法国圣西尔军校并称世界西大军校之一”,他的语气中带着一种职业的自豪感。?嗖¨艘?小/税\旺¨ ¨已~发`布/醉!歆`蟑\洁\

他们并肩走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充满历史感的回廊里。安英如数家珍地介绍着:

“看见这些廊柱和穹顶了吗?沙皇时代这里是尼古拉军事学院,十月革命后,1918年,在列宁同志的亲自指示下,在这里成立了工农红军总参谋部学院,后来在1925年,为纪念伟大的军事家米哈伊尔·伏龙芝同志,更名为伏龙芝军事学院。”他指着走廊墙壁上悬挂的一幅幅肖像,“这些都是从这里走出的元帅和将军们,图哈切夫斯基、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他们是苏军真正的脊梁。”

他们走过巨大的图书馆阅览室,里面坐满了埋头苦读的军官学员,书架高耸入顶,仿佛知识的壁垒。安英压低声音:“这里藏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军事典籍和作战档案,从拿破仑战争到卫国战争,每一场战役都被解剖分析。”

进入一间宽敞明亮的阶梯教室,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沙盘推演。安英示意赵刚在门口安静观看:“这里是合同战术的核心。你看,红军(扮演进攻方)的步、坦、炮、空如何协同,蓝军(扮演防御方)如何利用地形和预设阵地层层抗击。每一个指挥环节,每一个火力分配,都要求精确到秒,协同到极致。我们培养的不是单打独斗的勇士,而是能指挥合成兵团作战的统帅。”

他们又参观了装备陈列室,里面不仅有各种苏军现役武器的模型,甚至还有缴获的德军坦克残骸作为教学道具。安英指着一台复杂的通讯设备:“现代战争,信息就是生命。学院非常重视参谋作业、通讯联络和情报分析能力的培养。”

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俯瞰着下方正在雪地里进行班排战术演练的学员,安英的语气带着深深的感触:“伏龙芝,不仅仅教人打仗,更是在锻造一种军事思维,一种系统化、科学化、敢于创新又极其严谨的战争艺术。它建立在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对技术发展的敏锐把握、以及对未来战争形态的前瞻性研究之上。这里的课程,从战略学、战役学到战术、后勤、政工,无所不包。它像一座熔炉,把有潜力的军官放进来,锤炼成真正的将才。”

赵刚凝神听着,目光扫过那些在严寒中一丝不苟训练的学员,扫过那些凝聚着智慧与经验的教室和沙盘,心中受到的震撼无以复加。他亲身经历了东北抗联的游击战、朝鲜的协同作战、以及国内解放战争的大兵团作战,深知指挥艺术的重要性。但在这里,他看到了一个更系统、更科学、更面向未来的军事教育体系。

“叹为观止……”赵刚由衷地感叹道,“安英同志,不瞒你说,看着这里,再想想我们国内……虽然我们打了胜仗,但我们的军事教育,太原始,太零散了。我们的指挥员,很多是靠着血与火的实战经验摸爬滚打出来的,缺乏这种系统的、科学的培养。差距……太大了。”他的语气沉重,带着强烈的紧迫感。

安英深有同感地点点头,眼神凝重:“是啊,差距是全方位的。装备、技术、体系……但最根本的差距,可能就在这人才的培养上。没有这样成体系、高水平的军事学院,就难以持续培养出适应现代战争的高素质指挥和参谋人才。靠几个天才将领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一大批懂现代战争、懂合成指挥的‘伏龙芝’式军官。”

他望向窗外飘扬的红旗,又看向赵刚,眼神中带着一种深切的期盼:“这次国内派高级代表团来,除了谈那些大事,军事合作,尤其是军事教育合作,一定要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引进装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引进培养人的方法!哪怕先送一批最优秀的苗子过来学习,或者请一些顾问回去帮助我们建立自己的基础,也是好的!”

赵刚用力点头,将安英的话牢牢记在心里。他知道,这不仅仅是安英个人的愿望,也是千千万万像安英这样心系祖国的海外军事人才的心声,更是未来人民军队走向正规化、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会的!安英同志,我相信,我们一定会有自己的‘伏龙芝’!”赵刚的声音坚定而充满信心,“也许现在条件艰苦,也许需要时间,但这条路,我们一定会走下去。等我们有了自己的军事学院,一定要请你回去当教官!”

安英眼中闪烁着光芒,那是一种看到希望的光芒:“好!一言为定!我等着那一天!”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下来,“不过现在……风雨欲来啊。你们那边……都准备好了吗?”他虽然没有明说,但眼神里的关切和担忧,显然指向了朝鲜半岛和东北方向。

赵刚神色一肃,没有首接回答,只是沉声道:“无论多大的风雨,为了这个国家,为了千千万万的念朝,我们都必须顶住,也必须向前走。军事学院,就是未来强军的重要一步!”

两人站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冰冷的窗前,望着外面纷飞的细雪,一时间都陷入了沉默。窗外是异国的军事殿堂,窗内是两颗为同一个新生共和国未来命运而跳动、而忧虑、而充满期盼的心。对强大国防的渴望,对先进军事教育的向往,以及对即将到来风暴的隐忧,在这片肃穆的空间里交织、碰撞,最终化为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压在两人的肩头。

“听说朝鲜最近不太稳定啊”,安英有意无意的随口说道。

赵刚一惊,出于组织保密原则,他是不可能给外人透露任何自己获取的情报,但现在对面这个既是自己亲人,又是志同道合的同志,一时之间,也不知道应该如何接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